发布时间:2024-06-18 12:05 点击:73 来源:中国环境报
近日,生态环境部等十五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政策架构进一步清晰,在国务院的整体部署下,顶层管理力度、工作模式不断强化,为各行业、各地区开展碳足迹工作指明方向路径。作为碳足迹重点行业代表,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产业应进一步深化落实相关要求,补齐国际竞争短板,夯实低碳属性优势,全面提升产品出海竞争力。
《方案》对全面开展产品碳足迹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进一步明确产品碳足迹管理体制机制
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持续组织相关重点行业开展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规范、产品碳足迹标识试点应用等研究工作。2022年,作为“双碳”“1+N”政策体系重要组成,《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明确由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碳足迹各项能力建设的工作机制,协同成效初显。此次《方案》出台进一步细化碳足迹管理各项要求与实施路径,对我国科学开展碳足迹管理、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等作出更加有效安排。
(二)细化重点任务的工作要点与职能分工
《方案》从管理体系、工作格局、国际互信、能力建设共四个方面提出了22项工作任务,根据各部门在不同环节中的角色定位,精准划分责任职能,明确了不同类别主体的工作内容。有效促进各主管部门在碳足迹不同环节工作上的联动与分工落实,创新提出碳足迹分级管理机制,并积极在更多推广应用环节开展协同工作,加速碳足迹生产要素向金融、采购、消费等场景延伸,推动形成示范地区、示范产业集群。
(三)激发行业和地方碳足迹工作动力活力
《方案》要求形成由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与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共同组成的标准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层面重点行业产品碳足迹因子库。当前,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碳足迹管理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受各方能力影响,不同地区、企业间工作进展差异较大。《方案》探索推动各主体打破地域限制、链条限制,建成流畅的信息交互体系,针对性制定碳足迹管理路径,深化各环节务实合作。
促进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低碳国际竞争力提升
(一)加快提升碳足迹核算管理基础能力
《方案》明确,发布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建立完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是当下的首要任务,同时鼓励企业开展自身和供应链碳足迹评价。多年来,汽车行业在碳足迹核算体系建设、因子库开发、具体场地数据构建等方面的成果初见成效,部分理念已领先国外,保障了我国汽车产品碳足迹管理的自主性。下一步,汽车行业要持续完善各项碳足迹核算、评价、管理、推广等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专业第三方机构的教培促进作用,提升行业整体碳管理能力。
(二)有效打通碳足迹试点示范工作路径
产品碳足迹的多场景应用是提升其准确性和影响力的关键要素。《方案》要求开展碳足迹核算、标识认证、分级管理、信息披露等工作,并鼓励相关结果在金融、采购、消费等领域的应用。汽车行业的产业链碳足迹公示平台,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产品基本形成全覆盖,针对碳信息披露程度低、企业减碳意识薄弱、消费者购买选择无参考等问题形成了一个示范性方案,有效拓展了碳足迹应用场景,强化了社会监督功能。
(三)积极参与推动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
碳足迹核算规则、因子库、数据结构的不统一不互信是汽车产品出海面临的重要挑战。《方案》提出加强国家间涉碳贸易政策对话磋商,鼓励各主体参与对接国际产品碳足迹规则,促进与主要贸易伙伴碳足迹核算结果互通互认。近年来在“新三样”加速出口背景下,汽车行业参与国际碳对话频次不断增加、机制加快建立。下一步,在相关主管部门带领指导支持下,行业企业及机构需主动作为,积极参与推动构建于我有利的国际碳足迹核算评价方法、标识认证规则和数据体系。
强化落实《方案》各项产品碳足迹工作任务要求
(一)联合开展碳足迹工作能力提升行动
《方案》强调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各部门、各地方应坚持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和各方统筹,协同落实各项有关政策,有序引导各机构、企业及相关单位开展实际行动,共商共建共享,共同推动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与应用。各行业、各企业要因地制宜,积极推动产业链场地数据报送提交,助力我国碳排放因子库建设,深入开展能力建设工作,树立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典型。
(二)有效推动碳足迹规则国际交流衔接
《方案》既符合国内行业发展现状,也着眼国际竞争形势。当前国际涉碳贸易政策已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产品出海形成阻力。有关部门与行业机构应在《方案》引领下积极作为,在政府间环境和气候对话、世界车辆法规协调、国际贸易谈判等国别间沟通对话磋商机制下,推动制定发布符合我国汽车行业核心发展利益的环境气候、产业和外贸规则。
(三)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碳足迹共识
《方案》明确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合作,推动共同制定规则统一的碳足迹的核算标准和管理体系,推动国家产品碳标识互认共识。增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互信与合作,能够形成符合各方利益的共同解决方案,促进汽车产业的跨国界碳足迹体系研究与开发,也能够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增强整个区域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能力。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系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编辑:马新萍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