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30 00:00 点击:7352 来源:四川拓展清洁发展机制服务中心
11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大会及《京都议定书》第9次缔约方大会在华沙终于达成了一个各方“不满意但能接受”的结果。阻碍实质性协议达成的根本原因在于谈判方对自身利益的考量,除了资金之外,更为深层次的利益表现为各自中短期发展空间的争取上。
在现有气候知识背景下,气候变化的本质是由化石能源的消耗引起的。而化石能源是支撑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非化石能源虽然将在未来有可能实现快速增长,但在未来数十年内,仍然达不到替代化石能源地位的程度。据国际能源署(IEA)11月12日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3》预计,化石能源需求将在未来持续增长,在新政策情景下,到2035年,需求总量达到132.08亿吨油当量,占世界一次能源需求总量的76%。在此背景下,承诺减排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经济发展空间的缩小。
然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与气候变化相比,各国显然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煤炭是污染最为严重的化石能源品种,相同发热量下,煤炭二氧化碳排放是石油的1.29倍,天然气的1.69倍,而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3》显示,世界煤炭消费量在过去数十年不降反升,特别是2002年之后,更是加速增长。
除了煤炭以外,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也在持续增加。尽管油气相对于煤炭而言是更为清洁的能源,然而,世界油气供应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即从以常规油气供应为主逐渐向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并重,并在未来很有可能最终过渡到以非常规油气为主的供应结构中。这一转变的影响是巨大的,如IEA《世界能源展望2012》中所称的世界进入“天然气黄金发展期”“页岩气革命改变世界能源格局”、极大增加全球可用资源数量和资源供应等。然而,这一转变背后的潜在风险被主流机构和学者所忽视,那就是环境隐患。
以页岩气为例,其开发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更重要的是,其具有潜在温室气体排放不容忽视。2010年,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更新了其1996 年所发布天然气开发的碳排放因子,指出高压水力压裂技术显著地增加了上游开采阶段的碳排放。2011年,《自然》杂志刊文指出,页岩气的生命周期碳足迹显著高于常规天然气,而如果利用20年期分摊计算的甲烷全球增温潜势来评估的话,其碳排放甚至高于石油和煤炭。这一结论极大地挑战了以往对页岩气碳排放的认识。
而对于非常规石油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国外已有很多机构和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例如,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简称NRDC)201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对于油砂而言,地表开采油砂的全生命周期排放即从开采到最终加工利用,比常规石油排放高出8%至19%,而如果采用原地开采方法开采油砂时,这一数字将变为16%至37%,而这些结果还没有包括在这一过程中造成的土地使用变化所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于页岩油而言,其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比常规石油高出23%至73%。而对于目前一些国家推行的煤制油项目,相关研究指出,其温室气体排放更大,比常规石油高出110%至180%。
事实上,在不考虑任何非常规油气开发的情况下,全球常规化石能源开发利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将使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2100年达到550ppm,超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指出的450ppm的全球气候变化警戒线即能够对全球造成灾难性影响,对应的增温幅度也超过了2摄氏度。而如果未来非常规油气大规模发展的话,势必将大大恶化全球气候,这一观点也被很多国外学术界同行所认可。
气候变化是关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一旦在长期内任其恶化,势必会对各国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环境可接受性”应该同“资源可用性”“技术可获得性”“经济可承受性”一起,成为现实资源开发评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衡量因素。对于非常规化石能源的开发,在其环境危害尚未完全研究清楚的背景下,应当以谨慎的态度对待。而对于当前正在开发的高碳化石能源,我们要明确,减排必须从减少煤炭使用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