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30 00:00 点击:5426 来源:四川拓展清洁发展机制服务中心
从去年6月18日深圳碳交易平台上线交易后,中国已陆续启动5个碳交易试点省市,还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和天津。业内普遍关注各交易市场的规则和活跃度,希望趁着我国碳交易的春风获得发展,却很少有人发现近大半年的碳交易市场运作似乎不明不白。
随着五个碳交易试点省市陆续启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交易市场。看起来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也担负起减排重任,规则的设置也借鉴了欧盟和美国等先进、成熟的排放体系,然而细看中国碳市场其实问题重重。
至今为止,五个碳交易试点中北京和天津都没有公开配额发放量,排放上限如何计算也无从知晓,对这些问题也没给出回复。其他试点市场只公布了大致的配额数据,但没有说明与历史数据的关联。及时公开可靠信息对任何碳排放交易体系都至关重要,否则市场形同黑市,信息不透明,缺少市场的监督,定价成为猜谜游戏。
北京的一家NGO组织 Greenovation Hub:过分依赖未经检查的企业上报的排放数据可能会使过多的配额流入市场,因此各试点急需公开信息。欧盟2005年刚开始启动排放交易市场时,由于起初配额是根据各个公司自己估算的历史水平去发放,导致配额过多,使价格从30欧元/吨一下子跌到几分。
第一个启动交易的深圳市场,已经呈现巨大的波动性,从开市28元/吨(4.63美元)快速上升到130元,之后又降到目前70元左右。不过深圳市场里多是小打小闹的私人投资者,只有少量配额量的交易,最高价时只交易了3吨。这与深圳的规则设置有关,而且大多数控排企业都坐等市场变得明晰。
在每个试点省市,所有交易都要通过政府备案的交易所进行,但都可以通过双边交易的方式操作,量和价大都不会被公开。这相当于提供了两个平行市场:对于小公司或个人投资者是公开量价信息但交易量很小的市场,对排放大户们和机构投资者却是不透明的几乎没有公开信息的市场。